民俗文化专家中秋说“月”

时间:2012-09-11 22:43 作者:3629
分享到:
   “月到中秋分外明。”千百年来,中秋佳节正是赏月之时。民俗文化专家指出,月亮的阴晴圆缺,曾引发人们无限美好的想象,也赢得了数以百计的、诗情洋溢的别称。
    “月亮有多少别称难以统计。仅《初学记》里统计,可以作为月亮代名词的词汇就有30多种。”民俗专家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兆元说,实际上关于月亮的代称可能数以百计。
    “我国古代诗文中,对于月亮的美称随处可见。如 ‘著意登楼瞻玉兔,何人张幕遮银阙’中将其喻为‘玉兔’,‘夜光何德,死则又育’将其称为‘夜光’,等等。这些别称,充分体现了月亮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。”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仲富兰说。
    民俗专家认为,关于月亮的各种别称,总体而言可分为两类,一是根据月亮本身的特征来取名,如夜光、玄晖、玉镜、如弓等;二是来源于各种神话传说,如玉兔、桂宫、素娥、玉蟾等。
    由于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,很多古人便借月来表达情感。月圆、满月之时,会将月亮喻作镜子。如孔平仲的名句“团团冰镜叶清辉”、李商隐的“玉轮卧兔初升魄,铁网珊瑚未有枝。”;而月亏、弯月之时,月亮又被喻作弓、钩,如李贺在《南园》中写道“寻章摘句老雕虫,晓月当帘挂玉弓”,白居易在《三月三日》中记述“指点南楼玩新月,玉钩素手两纤纤”。
    “其实,中国民俗中一直将月亮与太阳作比照,寓意 ‘阴’‘阳’相对。因此,月亮‘阴柔、冷’的特征也常常作为它的指称。”仲富兰说,“如张祜有‘万古太阴精,中秋海上生’这样的诗句,而苏轼在‘半夜老僧呼客起,云峰缺处涌冰轮’中则以‘冰轮’指代月亮。”
    田兆元还指出,“太阴”是对月亮本质属性认识的关键称谓,因为古人认为月亮属阴,为阴性之最。这是一种哲学观念,“后来月亮总是与女性关联都是与这种根本的认识相关的。”
    与各种神话传说有关的月亮别称更为有趣,其中尤其以与玉兔、嫦娥奔月、吴刚伐桂、蟾蜍成精等传说最为相关。
    专家介绍,传说月亮上有玉兔在长年累月地捣药,因此产生了很多关于“兔”的月亮别称,如玉兔、白兔、银兔、兔月等。甚至玉兔的捣杵也成了月亮别称,如汤显祖《牡丹亭·闹殇》中的“玉杵秋空,凭谁窃药把嫦娥奉”。
    嫦娥奔月的故事产生了不少关于“娥”字的月亮别称,如嫦娥、月娥、素娥、婵娟等,其中传颂最广泛的莫过于苏轼的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。吴刚伐桂的故事与嫦娥奔月相关联,而“桂”也衍生出许多月亮别称,如丹桂、月桂、桂宫、桂影等,相关的诗句则有“长河上月桂,澄彩照高楼”等。
    “传说月亮上有一只蟾蜍成了精,因而很多月亮的别称与‘蟾’有关,如玉蟾、清蟾、寒蟾、蟾兔等。”仲富兰说,司马光在《停月亭》中写道“孤蟾久未上,五写不成归”。《古诗十九首》中则有“三五明月满,四五蟾兔缺”这样的句子。
    “不仅中国人根据神话传说对月亮起了很多别称,外国人对月亮同样也有很多源自浪漫神话传说的别称。如古希腊人称月亮为‘阿尔忒弥斯’女神、古叙利亚人称月亮为‘阿斯泰罗’女神。可见人类有着共同的感情与向往。” 仲富兰说。
    专家指出,月亮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内涵,特别是它象征着“团圆、丰收、和谐”,可以弘扬国家统一、民族团结和家庭幸福的理念,倡导人与自然、人与社会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。
    “中秋的信仰传统应该得到继承,对于月亮的信仰可以培养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,养成热爱自然、保护自然生态的自觉习惯。”田兆元说。
    然而,随着城市中高楼大厦越来越多,人们不容易找到赏月的场所与空间。因此,专家建议有关方面可以考虑在公园、广场等公共场所举行浪漫而富有现代气息的赏月活动,通过感悟传统、亲近自然,让传统文化的精髓流传下去。被称为“月亮之都”的江西宜春,就多次通过举办月亮文化节来传承文化经典。
Copyright © 2013 12319.com 版权所有 鲁ICP备14004992号-2